最新消息

獅子媽還是綿羊爸?疫情下的8個親子互動秘笈

獅子媽還是綿羊爸?
疫情下的8個親子互動秘笈

作者:陳執中 優達創意教育中心專任教師
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輔系,曾任國中輔導教師,專任輔導及綜合活動領域專長合格教師

  疫情加劇,居家防疫政策讓親間的互動跟著改變。原本分擔出去的教育責任到家長身上。隨之而來的現象如:孩子在家無法自律、成天喊無聊、干擾居家辦公、親子關係僵持等......成為家長每天面臨的課題
回應上次的親職小測驗(下方連結,還沒測的可以先去測哦),

一秒看出你是哪種風格的父母
這裡提供
8個親職觀念與方法,讓四種不同風格的家長有所參考:

  • 獅子型家長:適當減壓、增進溝通

獅子型家長望子成龍,對孩子抱持高度期待同時,會不小心施加太多壓力給孩子,也比較少和孩子溝通。居家防疫期間,獅子型家長想必有了更多規定,深怕孩子無法自律。若缺乏彈性與溝通,容易讓你與孩子間產生隔閡,久而久之變成關係的疏離。因此,適當減壓,促進溝通,是當務之急。
 

  1. 1.方法一:設定一個孩子的「自我時刻」
  2. 若生活無時無刻受制於人、分秒行動都受人安排,想必會喘不過氣,長久下來失去控制感。因此我們建議獅子型家長,可每天安排一個固定時間,讓孩子做自己愛做的事(如:每天的7到9點,是孩子的自由時間,這段時間想做什麼都可以,前提是安全......)。若孩子看起來對任何事都沒興趣,我們更該這麼做!讓孩子有一個獨自探索興趣的開始。
  3. 2.方法二:生活抉擇中,多徵詢孩子意見
    生活中有許多抉擇,把選擇權釋放給孩子,從個人的小抉擇(如:你今天打算做什麼度過這一天?)到家庭共同的抉擇(如:今天晚餐想吃什麼?給些想法吧!),除了提問,也要在孩子陳述意見時,讓孩子感覺到你的「積極聆聽」,注視點頭、核對想法(如:所以你的意思是......這樣嗎?)都是表現積極聆聽的方法。切記,溝通包含陳述與聆聽,聆聽尤為重要!
  • 海龜型家長:提供結構、相互交流

海龜型家長可能因自己的工作、對教育的想像,讓孩子比較「自由自在」,指導和相處相比其他類型的家長都來得少,孩子可能會變得較無法自律、也容易也自我價值感的問題。疫情之下,孩子在家,是一個更需要計畫與方向的時刻。

  1. 方法一:每天安排「小任務」讓孩子完成
    賦予孩子每日目標很重要,我們可以用正向語句提出小小的「今日任務」(如:今天我們把國文作業完成、今天我們幫客廳大消毒、今天來讀這本書第一頁到十頁,晚上分享心得),可以將這些任務寫在小白板上,孩子完成任務後儀式性地劃掉並鼓勵(如:哇!你努力完成作業了!)。切記,若一開始沒有心力或經驗規劃孩子的一天,我們可以先從單一、微小的事項,逐步增加成完整的計畫,讓孩子跟你都能循序漸進地習慣。
  1. 方法二:晚餐時間的「今日事項報告」
    找時間跟孩子說說話,是增進親子關係的好方法。我們可以在吃晚餐、睡前,花個幾分鐘問問孩子一天的生活(如:今天有完成什麼嗎?今天過得開心嗎?今天有沒有讓你很生氣的事?)重點是要讓孩子感受到「被關注」,特別著重心情與想法的交流。

  • 鴿子型家長:自我照顧、釋放壓力

鴿子型家長花很多心力與時間在孩子身上,有意識地構思對孩子說的話並提供指導。這是一件非常耗費精神的事,尤其還有其他工作事務纏身。疫情期間,身為家長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,才能照顧好孩子,鴿子型家長可以適時檢核自己的壓力,並尋找壓力釋放的方法。

  1. 方法一:設定一個自己的「自我時刻」
    身為家長也需要一個「自我時刻」。依個體差異,人需要不等的獨處時間來蓄養自己的社交精力,面對孩子很耗費能量,因此安排固定時間讓自己獨處很重要,我們可以先幫孩子設定可獨立完成的活動(如:看影片、玩積木、閱讀等......),接著向孩子宣告:「媽媽接下來一個小時要去做一下自己的事,這段時間你可以先......之後媽媽會回來陪你喔!
  1. 方法二:分配親職責任
    切記,照顧孩子並不是你個人的事,你的伴侶需要共同承責任,與伴侶溝通、協商工作的分配非常重要,另外,社會上也有許多豐富的資源讓你不必這麼煩心焦慮。教育孩子的過程,你並不孤單!

  • 綿羊型家長:面對情緒、提供指導

綿羊型家長給予較少約束,比較順著孩子的意行事。可能會讓孩子養成討價還價、驕縱任性的態度,隨著居家防疫政策,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多,也有更多時候需要面對孩子的小任性與不配合。
 

  1. 方法一:提供「讓情緒走一走的時間」
    當孩子又耍小任性(如:不想寫作業),我們會感受到高漲的情緒,自己也容易被這樣的情緒連動影響。相關證據顯示,情緒出現當下確實無法立即理性思考,尤其孩子的大腦發展不如成人,「鬧情緒」的時間也更長。給予一些「讓情緒走一走的時間」吧!(如:現在爸爸給你幾分鐘時間,你可先不寫作業,讓自己冷靜一下),也可提供一些緩和情緒的方法如:腹式呼吸、此時此刻的環境覺察引導(如:爸爸的衣服是什麼顏色?你的衣服是什麼顏色?在你的鉛筆盒裡找5個不同顏色的筆......透過引導,將孩子的注意力從「惱人的未完成作業」,轉移到當下的其他事件)這些方法的前提是,我們能不能在孩子生氣時,不跟著被影響?畢竟先安定好自己,才能安定好孩子。
  1. 方法二:能思考後,才開始指導
    孩子情緒緩和後,提供指導才比較有效,我們可以根據以下脈絡來進行討論:
  1. 描述事件(如:你剛剛寫作業的時候,一直不動筆,好像卡住了) 
  2. 反應感受(如:我知道你不想寫作業,可能因為作業太多或太難,所以你好生氣
  3. 自我揭露(如:我也有點生氣,可是我知道你不是故意這樣的
  4. 重申目標(如:我們還是要把作業完成喔
  5. 共同努力(如:但這次爸爸會幫你一起,看看你遇到什麼問題

  • 所有家長的共同議題
    其實不同教養類型,沒有誰最好、誰最壞,每種家長都會面臨不一樣的課題。教養是因時、因地、因人而異的,所以也會根據不同情境,有不同效果。不同類型家長之間,也有互相參考、學習的時候。以上八點,不管你是哪種家長,如果你覺得這正是你所缺乏的,不防嘗試一下。


  • 問題一直都在,疫情讓它顯而易見
    很多親子問題,扎根於過去的互動與教養習慣,疫情讓我們與孩子有更多相處機會,也藉著這個機會,讓扎根的議題顯露出來。但危機是轉機,我們不如趁這個時間,好好審視這些問題,祝福天下家長都能發展出自己的獨特而有效的教養心法!